關(guān)閉近一年的世界第一座水下博物館——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日前重新試運營。去年開放時水質(zhì)渾濁,現(xiàn)在透過水下博物館的參觀艙能夠清楚地看到水下40米的白鶴梁題刻。
白鶴梁原為涪陵城區(qū)長江之中長1600米、寬15米的天然石梁,因石梁上刻有眾多歷代文人騷客的真跡和長江枯水水位而出名。白鶴梁上刻有自唐廣德元年至當代的題記164段、石魚圖形14幅。這些文字圖形斷續(xù)記錄了1200多年間長江水位的情況,被譽為“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”。
整個白鶴梁景點分為水下博物館、連接交通廊道、水中防撞墩和岸上陳列館四部分??紤]到水下部分的承受能力等,游客進入白鶴梁參觀時,需要先存包,再依次過安檢,并分批次下電動扶梯參觀。該館每日參觀人數(shù)控制在600人以內(nèi),其水下觀看題刻的參觀廊部分只能同時接待30—35人。
白鶴梁博物館建立在岸上的部分——岸上陳列館,陳列了兩部分陳列物,一部分是水下題刻的拓片,一部分是介紹該工程步驟、難度的工程施工圖片。記者在該陳列館一幅施工平面圖上看到,整個水下博物館就像水下的一座橢圓形潛水艇。
乘坐90多米長的下行電梯后,再穿過平行交通廊道,就來到白鶴梁博物館的精華部分——水下博物館參觀廊。在這67米長、如同潛水艇船艙的廊道內(nèi),有23個圓形觀覽窗,透過圓窗向外看,可清楚看到石梁上的題刻安靜地躺在水底。該圓窗厚8厘米,由有機玻璃制成,能夠承受窗外3700噸水的水壓。窗外水下還安裝了28個水下攝像頭,市民可通過參觀廊內(nèi)10個觸摸屏,隨意操作攝像頭,可放大、拉伸、點擊觀看題刻。
揭秘:水下博物館是如何建成的
作為世界上第一座、也是目前唯一一座水下博物館,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建造工程在施工中遇到哪些難題?記者專訪了長江委建立中心白鶴梁工程監(jiān)理站總監(jiān)理工程師朱慶福。他直言,由于是全世界首個水下博物館,全無經(jīng)驗可循,隨時隨地都有新問題,所以,科研攻關(guān)項目就達10個。
臨時搭建“水上加工廠”
朱慶福介紹,整個工程最大的困難主要是搶工期。由于交通廊道是游客直接通行廊道,必須在地面上修建,而2005年三峽大壩蓄水到156米,就將掩蓋一部分交通廊道。“我們必須在2005年汛期前把156米以下的交通廊道完成。”朱慶福介紹,這時候一切能節(jié)約的辦法都要用起來,由于離岸上施工地較遠,他們臨時決定在水上建造一個施工加工廠,找來10條船舶連起來,上面鋪上鋼板,成為制模、澆筑鋼筋的施工工地?!熬拖窕馃啾谶B起來的樣子。”朱慶福稱。
鋪80厘米厚沙袋保護題刻
在該工程主體工程動工前,施工單位特意對題刻進行化學保護和覆蓋保護。為防止施工中有重物掉下對題刻造成損害,施工者在題刻上鋪上一層棕墊后,又加上80厘米厚的沙袋,尤其在加蓋殼體時,又進行加固,以防萬一。
中山艦打撈隊員水下作業(yè)
由于白鶴梁水下博物館的水下保護體部分需要水下作業(yè),當年有數(shù)十名潛水員參與了該工程建設(shè),并立了大功。這些水下潛水員,是長航重慶長江輪船公司中山艦打撈隊的成員。潛水員們每次水下作業(yè)都身穿重達100多斤的潛水衣、鋼盔、鋼靴。“他們在水下主要負責打模、澆灌混凝土,以及焊接、堵漏等,雖然水下水壓并不大,但湍急的水流大大增加了施工難度,每個人下去十幾分鐘就要上來輪換,一名潛水員下水工作,需要十幾位相關(guān)施工員進行保障?!敝鞈c福說,因此水下作業(yè)共有上百個班組輪流勞作。
白鶴梁原為涪陵城區(qū)長江之中長1600米、寬15米的天然石梁,因石梁上刻有眾多歷代文人騷客的真跡和長江枯水水位而出名。白鶴梁上刻有自唐廣德元年至當代的題記164段、石魚圖形14幅。這些文字圖形斷續(xù)記錄了1200多年間長江水位的情況,被譽為“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”。
整個白鶴梁景點分為水下博物館、連接交通廊道、水中防撞墩和岸上陳列館四部分??紤]到水下部分的承受能力等,游客進入白鶴梁參觀時,需要先存包,再依次過安檢,并分批次下電動扶梯參觀。該館每日參觀人數(shù)控制在600人以內(nèi),其水下觀看題刻的參觀廊部分只能同時接待30—35人。
白鶴梁博物館建立在岸上的部分——岸上陳列館,陳列了兩部分陳列物,一部分是水下題刻的拓片,一部分是介紹該工程步驟、難度的工程施工圖片。記者在該陳列館一幅施工平面圖上看到,整個水下博物館就像水下的一座橢圓形潛水艇。
乘坐90多米長的下行電梯后,再穿過平行交通廊道,就來到白鶴梁博物館的精華部分——水下博物館參觀廊。在這67米長、如同潛水艇船艙的廊道內(nèi),有23個圓形觀覽窗,透過圓窗向外看,可清楚看到石梁上的題刻安靜地躺在水底。該圓窗厚8厘米,由有機玻璃制成,能夠承受窗外3700噸水的水壓。窗外水下還安裝了28個水下攝像頭,市民可通過參觀廊內(nèi)10個觸摸屏,隨意操作攝像頭,可放大、拉伸、點擊觀看題刻。
揭秘:水下博物館是如何建成的
作為世界上第一座、也是目前唯一一座水下博物館,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建造工程在施工中遇到哪些難題?記者專訪了長江委建立中心白鶴梁工程監(jiān)理站總監(jiān)理工程師朱慶福。他直言,由于是全世界首個水下博物館,全無經(jīng)驗可循,隨時隨地都有新問題,所以,科研攻關(guān)項目就達10個。
臨時搭建“水上加工廠”
朱慶福介紹,整個工程最大的困難主要是搶工期。由于交通廊道是游客直接通行廊道,必須在地面上修建,而2005年三峽大壩蓄水到156米,就將掩蓋一部分交通廊道。“我們必須在2005年汛期前把156米以下的交通廊道完成。”朱慶福介紹,這時候一切能節(jié)約的辦法都要用起來,由于離岸上施工地較遠,他們臨時決定在水上建造一個施工加工廠,找來10條船舶連起來,上面鋪上鋼板,成為制模、澆筑鋼筋的施工工地?!熬拖窕馃啾谶B起來的樣子。”朱慶福稱。
鋪80厘米厚沙袋保護題刻
在該工程主體工程動工前,施工單位特意對題刻進行化學保護和覆蓋保護。為防止施工中有重物掉下對題刻造成損害,施工者在題刻上鋪上一層棕墊后,又加上80厘米厚的沙袋,尤其在加蓋殼體時,又進行加固,以防萬一。
中山艦打撈隊員水下作業(yè)
由于白鶴梁水下博物館的水下保護體部分需要水下作業(yè),當年有數(shù)十名潛水員參與了該工程建設(shè),并立了大功。這些水下潛水員,是長航重慶長江輪船公司中山艦打撈隊的成員。潛水員們每次水下作業(yè)都身穿重達100多斤的潛水衣、鋼盔、鋼靴。“他們在水下主要負責打模、澆灌混凝土,以及焊接、堵漏等,雖然水下水壓并不大,但湍急的水流大大增加了施工難度,每個人下去十幾分鐘就要上來輪換,一名潛水員下水工作,需要十幾位相關(guān)施工員進行保障?!敝鞈c福說,因此水下作業(yè)共有上百個班組輪流勞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