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月16日,廣西濱海公路龍門大橋西錨碇填芯混凝土施工順利完成,經過86小時不間斷施工,一次性連續(xù)澆筑5.86萬方混凝土,刷新了中外橋梁建設史上單次最大連續(xù)澆筑紀錄。
龍門大橋項目路線全長約7.67公里,采用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技術標準建設,設計速度100公里/小時。其控制性工程龍門大橋全長6007米,主橋為主跨1098米的雙塔單跨吊懸索橋,西引橋長2185米,東引橋長2624米,是廣西首座單跨超千米的特大橋。龍門大橋西錨碇位于茅尾海淺灘上,錨碇基坑開挖面積約6013.2平方米,最大挖深達22.9米,開挖總方量約13萬立方米,入巖深度大,巖層強度高,屬于大型深基坑開挖工程;錨碇填芯混凝土最大澆筑約5.86萬方,相當于28個標準游泳池大小。
單次澆筑方量大、澆筑面積大、澆筑時間長、溫控難度大,對混凝土配合比、工作性能和施工組織要求非常高,施工風險極大。中交路建項目團隊超前策劃、科學施工,采用新型海工低熱超緩凝設計方法,優(yōu)化混凝土配合比,將所有原材料提前儲備恒溫,保障混凝土的入模溫度,并做好混凝土養(yǎng)護和澆筑過程的嚴格監(jiān)控,大幅度降低大體積混凝土溫縮裂縫的風險;采用新型海工三摻技術,降低水泥用量,提高大體積混凝土工作性能。通過多措并舉確保了澆筑過程中混凝土各項性能指標優(yōu)良。
中交路建華南公司副總經理兼龍門大橋項目負責人鐘燦告訴記者:“86小時不間斷施工,高峰作業(yè)人員達500人,一次性連續(xù)澆筑5.86萬方混凝土,這是一場項目團隊與時間的賽跑!”據(jù)悉,中交路建項目團隊布置9條混凝土生產線,運輸罐車128輛,在前后場配備試驗員,強化對混凝土的進出場坍落度、溫度監(jiān)控?,F(xiàn)場布置混凝土輸送泵車12臺、溜槽4個,采用S型布料及分層澆筑,合理選擇振搗棒,振搗采用網格化,確保布料均勻、混凝土的振搗質量和澆筑整體性。
為確保現(xiàn)場“人、機、料、法、環(huán)”之間的施工組織協(xié)調和安全生產,項目周密部署,制定專項施工方案和應急預案,實行調度分區(qū)、車輛單行、流水作業(yè)。設備管控上,實行作業(yè)+現(xiàn)場備用形式,落實機械設備進場驗收、合理配置、全過程檢查、及時保養(yǎng)維修,保證了機械的正常運轉;人員配置上,成立黨員先鋒隊和青年突擊隊,劃分22個專項小組,明確每一個小組成員在混凝土運輸、布料、澆筑、養(yǎng)護、測溫、試驗、安全、后勤保障等各階段、各方面的職責,保證了連續(xù)作業(yè)圓滿完成。
據(jù)悉,廣西濱海公路是連接北部灣經濟區(qū)的重要通道,龍門大橋作為“卡點”工程,建成后將實現(xiàn)北欽防一小時通勤,助力三市協(xié)同發(fā)展,對加快建成北部灣沿海新的增長極具有重大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