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夏之交是混凝土質量問題高發(fā)期,總有學員和朋友給我電話,都很糾結。工作關系,我一直從事混凝土技術咨詢工作,奔走于工程一線與實驗室、攪拌站,奔走于全國各地、各種混凝土工程,處理各種疑難雜癥,當然打交道最多的就是技術人員,實驗室主任和項目總工,也最能感受到他們的難處,家家有本難念的經(jīng)!
工程一出問題,無論開裂還是氣泡還是回彈強度等等等等,施工方肯定要找到攪拌站,攪拌站老板就壓到總工和實驗室主任,試驗室主任一頭霧水,頭都大了。如果解釋不是實驗室的原因,會被認為狡辯、態(tài)度不端正,如果不解釋,被認為心虛,如果老板懂技術還好,還能理解技術人員的難處,如果不懂,技術員就慘了。只得一遍一遍調配比,配比的調整空間老實說很有限,對現(xiàn)有材料而言,不外乎是調整級配調整砂率,或是外加劑多點少點,很難有太大起色,走投無路,再把鍋甩給外加劑,外加劑拎著小料,一路狂奔來調整,折騰一大圈也沒大用。
前些日子,我去太原,與王自衛(wèi)老師和王險峰老師一起座談,談到外加劑在混凝土中的作用,王自衛(wèi)老師可以說是山西外加劑發(fā)展最為關鍵的人物,多年從事研發(fā)與技術推廣,他也很苦惱,工地混凝土出了問題總找到外加劑,總希望外加劑能解決一切問題,他也提到環(huán)境、材料總在變化,差異性大,外加劑也無能為力,我與王老師觀點一致。我說現(xiàn)在普遍的情況是,外加劑不了解混凝土和結構,混凝土不了解施工和結構,施工不了解結構設計和材料,結構設計不了解材料和施工,一圈人互不了解,各自管各自一攤,出了問題互相指責。外加劑往往妄圖通過調整配方解決幾乎一切問題,我用了“妄圖”而不是“試圖”,而這是不可能的,缺乏對工程的了解也是外加劑走入誤區(qū)。
安徽某在建高速公路,梁板氣泡很多,外觀很難看,如圖1。
…………
點擊下載全文: 混凝土技術員的煩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