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
自20世紀80年代,外加劑,主要是高效減水劑,在國內的混凝土市場逐步推廣應用,尤其是在高強混凝土和泵送混凝土中,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組分。正Malhotra在第一屆國際混凝土外加劑會議上所指出的:“高效減水劑的開發(fā)與應用是20世紀混凝土技術進展歷程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”[1]。多年來混凝土技術只有少數幾次重要的突破,40年代開發(fā)的引氣作用是其中之一,它改變了北美混凝土技術的面貌;高效減水劑是另一次重大突破,它在今后許多年里將對混凝土的生產與應用帶來巨大影響。
前言:
但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,人們常常在重視其作用的同時,卻容易忽略了另一面,包括可能出現的負面作用、應用上的局限性等。對于高效減水劑,表現為誤將它作為萬靈藥。本文就這一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,僅是拋磚引玉,希望引起同行的關注。
1、適用范圍
高效減水劑在一些國家更多稱呼為超塑化劑,顧名思義,它非常適用于制備超塑化混凝土拌合物。當然,它最適用于拌制流動度大、漿體量多、水膠比低的拌合物,即泵送高強混凝土。
但對于另一些混凝土,例如水工大壩施工澆筑的混凝土,其骨料最大粒徑大(可達150mm)、漿體量較少且流動度不大,需要通過采用強力振搗或振動碾壓作用使其密實成型的混凝土,高效減水劑就未必適用了。出于保持水膠比不變,以滿足結構設計要求的力學性能參數為前提,減少用水量,可以同時減少膠結材料為思路,國內許多水工大壩施工中也都在摻用高效減水劑。實際上,這樣的應用是有問題的,因為早先水工混凝土里摻用的是引氣劑或木質素類的普通型減水劑,它們的減水率小,而且由于有引氣作用,增加了漿體量,所以當用水量與膠結材料用量同時減少,也就是漿體量減少時,可以維持大致平衡,保證有足夠的填充骨料空隙、包裹骨料并提供和易性的漿體,這是拌合物在澆筑后能夠密實成型的必要條件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點擊下載全文:外加劑不是萬靈藥